中国历史上不被承认的10个朝代:抚州股票配资
1.寒朝(前1973年——前1933年)
2.新朝(8年——23年)
3.玄汉(23年——25年)
4.武周(690年——705年)
5.大燕(755年——762年)
6.伪齐(1130年——1136年)
7.韩宋(1355年——1368年)
8.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
9.伪满洲国(1934年——1945年)
10.中华帝国(1915年——1916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些政权尽管在当时存在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正式的历史记载之中。
虞朝说位于夏朝之前,约在公元前2095年至公元前2025年之间,由舜帝建立。
舜帝姓姚,名重华,出生在山东虞氏部落。
尽管史料中有所记载,但虞朝的存在未能得到广泛承认。
寒朝被认为存在于公元前1960年到公元前1929年之间。
寒朝的建立者是夏朝末期的一位国相寒浞。
夏帝启的暴政导致政权动荡,寒浞趁机夺取政权,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
然而,寒浞的治国不善,最终在其晚年被夏朝旧臣所杀。
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则是在西汉末年,公元9年,王莽废除刘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
公元690年,武则天宣布革除“唐”号,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原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在李治去世后迅速攀升至权力的顶端。
然而,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下,通常由男性继承帝位,且权力始终掌握在一个姓氏之内。
因此,武则天面临如何在继承问题上选择合适的人选。
她自己的亲生儿子李显并非理想的继承人。
李显年纪尚轻,且并不具有强烈的政治能力。
与此同时,武则天的内侄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则具有较强的政治手腕。
她既想保留李家政权的合法性,又希望通过武家亲戚来巩固自己的控制。
最终,武则天依旧让李显继承帝位,但将实际的政治权力交由武家亲戚掌控。
在李显被重新任命为皇太子的同时,武家成员如武承嗣、武三思等人也获得了重要的宰相职务。
然而,许多人对权力的集中过度感到不满,尤其是当武则天的内侄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逐渐扩展他们的权力时。
更重要的是,张易之和张昌宗这两位出身世家大族的男宠在朝廷中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
二张还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朝廷进行操作。
神龙元年,张柬之、崔元凯、桓彦范等人联合禁军发动了宫廷政变。
政变的成功也让武则天的儿子李显顺利继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政变的直接目标并非是推翻武则天,而是清除二张这一威胁。
政变后,武则天被迫宣布退位,李显顺利继位成为唐朝的新皇帝。
尽管李显继位后,他的政权依然需要依靠武家势力。
武则天最终于705年去世。
慕容氏的“燕国”也曾经繁荣一时。
公元410年,南燕的都城青州广固城被东晋的刘裕攻破。
经过长达八个月的围城战,城市内的人们早已疲惫不堪。
鲜卑人的面容通常苍白,因此在屠城行动中,他们成了晋军的主要目标。
城市内外,血腥的景象触目惊心,整个青州广固城在短短几日之内从繁华变为废墟。
在当时的中国,南北分裂严重,北方的鲜卑人政权逐渐崛起,而南方则依然被东晋等士族掌控。
与此同时,东晋的将领刘裕成为东晋的实际掌权者。
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以来,短短三年间,太平军势如破竹,攻占了南京,并在此建立了太平天国。
随即,他们发动了北伐和西征,深入中国各地。
太平天国并吸引了无数百姓的响应。
清朝和外国列强对太平天国的敌视,常常使他们对太平天国的描述充满了偏见。
英国的舆论工具《北华捷报》曾猛烈抨击太平天国,大肆宣扬太平军的暴行。
然而,一些有远见的外籍人士则对太平天国的治政进行了更为理性的观察。
英国传教士卢卫廉曾亲赴南京,对太平天国的社会秩序进行了实地调查。
他在回信中描述了南京城外商业繁荣、田地丰饶、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他指出,即使在太平天国的危急时期,南京的经济依然维持着相对的稳定。
洪秀全及其追随者设计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试图摆脱两千年封建制的束缚。
洪秀全尽管未曾深刻理解西方的学术思想,但他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工业化及军事技术保持高度关注。
太平天国推崇现代化的生产力,尝试引进欧洲列强的技术,尤其在军事和工业领域进行了大胆尝试。
这一点,甚至令清朝的洋务派感到敬畏。
参考文献:[1]廖朝琼.《通志·乐略》与《正史·乐志》的史料渊源[J].绥化学院学报抚州股票配资,2009,29(4):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