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配资选股 “禁停”满月,小电驴社区管理仍需解决哪些痛点?丨南方产业观


发布日期:2024-10-04 00:23    点击次数:178

股票配资选股 “禁停”满月,小电驴社区管理仍需解决哪些痛点?丨南方产业观

股票配资选股

一个多月前,一纸“电动车禁停”通告将广州市白云区城中村三元里推上舆论风口浪尖。通告宣称,自5月16日0时起,所有电动自行车及五类车将不再允许进入该村内停放,以减少潜在风险。仅外卖、快递、燃气及粮油等生活必需品配送电动自行车,被特许在登记后限时通行,且必须即停即走。

三元里社区大门。南方都市报资料图片

禁停令发出前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附近居民和商贸城至今后怕,亦再次给社会的公共安全敲响警钟。最新数据显示,近三年,电动自行车火灾的平均年增幅高达20%。仅今年以来,就已发生超万起,给人民群体带来无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

但即使面对如此惨痛的教训,三元里率先发出的禁停令,仍激起社会各界广泛争论:支持者拍手叫好,反对者冷嘲热讽。舆论争锋的背后,或许是社会价值观、思想观念的对立和分歧。

“电动自行车不能进小区”“不能进楼入户”,电动自行车管理中客观存在的矛盾纠纷,亦让某些小区业主间的关系,到了剑拔弩张、不可调和的境地,夹在中间的管理方如物业也往往左右不是、进退两难。

电动自行车的管理真的很难吗?难在哪?又应该如何解决?

而今,“禁停令”执行满月,南方+记者走访现场发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三元里社区,并没有出现网络上担忧的“退租潮”,尽管管理方确实面临诸多压力,车位紧张等客观不便仍在挑战居民对新规的适应能力,但社区内部电动车停放井然有序,有关各方亦对将来如何通过优化提升管理服务来解决当前一些民生痛点积极建言献策。

种种迹象表明,三元里的实践经验,确实为大城市的小电驴社区管理问题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电动车“超载”加重城市病

在广州,讲普通话的市民把电动自行车唤作“小电驴”,讲粤语的习惯称其为“电鸡”。不管是亲近,还是贬低,都无法否认一个现实:电动自行车基于其环保、便捷、廉价的特性,早已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不再是某些人眼里边缘化、非主流的怪物。

有部门估计,国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4亿辆,相当于每3.5个中国人就有一辆。在外卖、快递、燃气及粮油等生活必需品配送及家政等行业,电动自行车是连接社区“最后一公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是社会经济和现代城市生态发展无法代替的一部分。

电动车“超载”加重了住宅社区管理难题。南方+记者 冯善书 摄影

但任何事物均其两面性。电动自行车是权利也是负担,是机会也是祸根,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城市病的加速器。这也是许多人对其感情复杂、既爱又恨的原因所在。尽管大部分使用者都是文明守法的好市民,但也不能回避和否认,电动自行车的大量存在,给城市带来的潜在矛盾和风险,确实已迫切需要解决。

首先是扰乱社会和交通秩序。出门在外的人有种直观感受,路上的电动自行车总是乱停乱放、横冲直撞,逆行、闯红灯,抢占生命通道、引发交通拥堵……部分使用者视法律和社会规则如无物,把监管者和批评者当成空气,简直无拘无束、无法无天。

其次是占用和破坏公共资源。在公共场所乱停乱放,与之前的共享单位“围车”一样,都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环境粗暴掠夺,给管理单位和受害者造成巨大的工作负担,甚至要消耗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公共财政资源来收拾它们的烂摊子,给使用者“抹屁股”;在某些行业和领域,甚至加剧了公共资源的紧张。

再次是给公共安全埋下隐患。最具危害性的就是火灾和各类交通事故。几乎每个月,媒体网络上都能看到各种各样有关电动自行车着火的消息,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我们身边最不愿意看到的“悲剧。”

最后是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电动自行车,给使用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其他个人和组织带来了麻烦,在哪停放,怎么充电,都能造成邻里和其它社会关系紧张,甚至直接引发口角、暴力冲突和其它恶性侵权事件。

小电驴管理问题成因复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电动车自行车给现代城市生活带来的矛盾和风险,成因复杂且越积越深,有些来自供应端,有些则来自需求端,有些是内在因素,有些则是外在问题。

首当其冲是质量问题,主要源自上游的生产厂家和中游的销售企业。有学者和机构对引发火灾和其它各种事故的电动自行车作过研究分析,发现普遍存在产品技术落后,质量参差不齐,电池安全指数不合格、非法改装等问题。甚至有调查认为,社会保有的电动自行车90%都属于低端车、超标车。

其次是使用问题,主要源自下游使用者和存放、充电等配套服务者。相比车辆本身来说,人的因素显得更不可控。违规拼装改装、扰乱公共交通秩序、停放充电设施管理混乱,都可归结为人的自私、无知、贪婪、粗心和傲慢。

三元里发给外卖车辆的临时通行证。南方+记者 董天健 摄影

再次是观念问题。电动自行车和一些社区、公共场所和民众等社会环境的不兼容、不融合,源于使用者、管理者和一般民众等各自不同的社会心理、生活处境和思想观念,不仅对对方的想法无法共情和沟通交流,甚至还互相排斥和歧视,从而造成一些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得不到化解,最后转去了阴沟角落,变成更大的问题,甚至成为某些小区和公共场所治理的“死结”,造成管理上的“死机”。

破解电动车管理难题须疏堵结合

古语有云,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疏而通,堵而患。这也是当前我国治理电动自行车难题的总体思路。

前几天,国家消防救援局有关负责人亦公开提到,按照国务院总体的部署要求,要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创新驱动、齐抓共管,推动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的整治工作,努力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水平。

说来容易做时难。像在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每个小区、每条道路的规划建设、资源配套和管理方式都不尽一致,甚至千差万别。小区和城中村一样,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和承压点,面对的瓶颈和掣肘难题会更多,如何“疏堵结合”又能取得管理实效,大家都没有现成经验。因而面对电动自行车管理这类新矛盾、新问题,必须给足必要的时间和试错成本,才能在平衡各方利益面前找到最大公约数。

成行成市的电动车加剧了大城市的管理焦虑。南方+记者 冯善书 摄影

地铁口旁边电动车乱停乱放,挤占了人行通道。南方+记者 冯善书 摄影 

当前,在实操方面,政府、企业、学者和社会各界经过反复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科学、创新的治理方案,为我们攻克这些难题奠定了扎实基础。问题的关键在于,拿到这些方案,我们会怎么想、怎么做。这就牵涉到另一些更宏观、更深层次或更形而上的话题。

首先,对上游的供给端来说,无非是倒逼生产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严把质量标准,向市场提供更多新一代的产品,特别是要克服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的各种技术短板,让下游的销售者、使用者和管理服务者放心。但这样一来,就会加重一些电动自行车制造业重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条件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压力。譬如雅迪在广东清远的公司就透露过,每天有近9000辆电动车从佛冈走向全省,全国每卖出100台两轮电动车,便有近4台来自佛冈。针对某个行业改动某项国标,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对整条产业链生死存亡都会带来影响。淘汰一项落后产能,往往就会动到一些地方的钱袋、一些企业的饭碗,需要舍弃许多眼前利益去换取长远的发展目标。

其次,对中游的销售、安装、修理以及保管、充电等其它配套服务提供商来说,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强监管介入,对企图流入市场的不合格产品围追堵截,防止从业人员通过非法改装、乱装等行为帮助下游的使用者逃避监管,人为留下安全隐患。同时要求各企业单位、社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投入,为上游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无论是打击灰色行业,还是改善行业生态环境,都意味着更多资源成本的投入和付出,在行业生态进化过程中必然要损害到许多人的利益,甚至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

再次,对下游的使用者来说,无非是通过扣留没收非法改装车辆、清退不合格不规范或技术落后车辆,以及对各种使用不当行为进行罚款等手段,提高他们的使用成本和违法成本。这一块工作点多面广、难度最大,面对千千万万的个人使用者,必然要调动海量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来参与监管治理,何况,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群体,对他们的监管还可能影响到其所在行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譬如三元里近期的监管,就导致了部分外来人员退租;对外卖、物流配送人员的查处,也可能对居民生活和微观经济带来负面作用。

最后,管理者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现在电动自行车一出事,社会公众和居民总是第一时间把矛头指向物业,骂物业没有尽到管理责任,不作为或乱作为,政府也在不断压实物业管理责任。实际上,物业公司处在管理末梢,是联系基层政府和居民的重要纽带。一方面,物业是给业主“打工”的,从法律上说,业主才是社区管理决策者,物业公司只不过是执行者;另一方面,物业公司是政府基层组织和居委会的帮手,在社区管理方面有责任和条件配合政府做好普法教育、宣传发动、联防联治、应急巡查、综合服务等工作,对贯彻落实好国家在治理电动自行车的最新政策,可以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调动社区资源,推动和联结各方的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总而言之,在下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到来之前,电动自行车可能会在我们城市长期存在,甚至可能永远存在下去。这意味着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将会是一场持久战。要明白的是,电动自行车既是城市的管理难题,也是老百姓关注的民生痛点,要真正管好它必然牵涉许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不能把它甩锅给任何一方,而应该视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和责任。

【文字】南方+记者 冯善书

【图片来源】南方+房产频道 南方探针 南方都市报等

【联合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万物有云股票配资选股